《凯风快晴》《山下白雨》《东海道程之谷》《骏州大野新田》《东海道五十三次之庄野》《蒲原夜之雪》《当世踊子揃》《妇人手业十二工》◎王建南
展览:江户绮想曲——浮世绘作品展
展期:年3月26日-6月5日
地点:中华世纪坛
浮世绘在18世纪末19世纪中期达到了巅峰,并在19世纪后半叶波及欧洲画坛,对印象派画家产生了极大影响,成就了日本美术史上最辉煌的篇章。正在中华世纪坛举办的“江户绮想曲——浮世绘作品展”为观众精选了浮世绘从草创初期到明治维新后三百余年历史中不同时期的作品,展览分为“花未眠”“江城”“和之境”“百美图”四个章节,最为精彩的无疑是“江城”一节,它汇聚了“浮世绘三杰”中葛饰北斋和歌川广重最具代表性的系列风景作品。
葛饰北斋绕不开的富士山
葛饰北斋一生专注于浮世绘,具有漫长的艺术生涯。他20岁追随师门画风,专注歌舞伎画与相扑绘;30岁后接触西洋画,运用透视法制作美人画和风俗画;40岁起将明暗表现引入风景画,为小说绘制大量插图;50岁至60岁间出版了《北斋漫画》;70岁时钟情于风景及花鸟题材创作;80岁后专注于手绘。
终其一生,19世纪30年代创作的《富岳三十六景》使他达到了艺术生涯的巅峰。年过七旬的他花费5年时间,从不同位置、不同角度、不同时间、不同季节全方位展现富士山风姿的手法,开拓了浮世绘风景画的新天地。天下闻名的《神奈川冲浪里》便在其中,这件被西方艺术界称为表现主义的杰作,以极其简洁的几何形结构统摄观者的视线。左起高高卷起的巨浪与下方正在起势的浪峰形成向上跃进的两个巨大三角形,与之对比的是中央偏下的富士山。它被画家有意压低,以控制观者的视线,反衬浪的汹涌。以尖锐的长三角形构成的三艘船穿梭其间,它们是负责从江户附近的房总半岛运送鲜鱼和蔬菜到江户城日本桥市场的货船,每艘船上有8名桨手,全都伏身紧抱船身,以免被大浪掀至海底。画家通过夸张大自然的威力,表现出人类的勇气与顽强的斗志,富于深刻的哲理。
《凯风快晴》取自中国《诗经》中关于凯风的描写,意指夏日的南风。这幅画因为强烈的对比,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这样的情景实属罕见,葛饰北斋不知凝望过多少次富士山才有幸偶见如此奇景。有人说这是夏秋时节黎明破晓时分才可能出现的异景——山顶仍处于黑暗之中,山坡却被晨曦染得通红,“红富士”之名由此而来。夜色被轻柔的微风驱散,留下扯得长长的层层云幔,犹如大海的波纹。山脚下大片的植被沉浸在绿意盎然之中。这稍纵即逝的片刻,在北斋的画笔下定格为永恒。
《山下白雨》也被称为“黑富士”,与“红富士”静态相比,这一幅充满了动能。标题中的“白雨”指夏天的雷阵雨。画中山顶晴空万里,山下乌云密布,蓝天下卷舒的云朵与山脚间犀利的闪电形成强烈的对比。
上述三件作品体现的大自然既壮丽又令人敬畏,本系列中的另外多幅作品则强调人在自然中的主观能动性。《东海道程之谷》中的程之谷位于现在横滨市保土谷区岩井町,是江户时代有名的驿站。北斋在前景的旅人与远景的富士山之间平添一排树木,八棵松树代表途中茂密的树林,这种以点代面的象征性手法寄托了人在旅途远眺青山的愿望与乐趣。北斋在50岁至60岁间创作的《北斋漫画》为他刻画各类人物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这幅画中的轿夫趁牵马人远眺富士山之际抓紧时间歇脚,虽然美景在前,每个人的心思却大不相同。
《骏州大野新田》中的大野新田位于静冈县富士市,因附近有许多湿地,经常可见苍鹭等水鸟。近景中的农夫刚刚收割完沼泽地里的芦苇,牵着牛,心满意足朝家走去,一缕夕阳映红了富士山脚,与前景红褐色的耕牛及背负的芦苇形成色彩的呼应,中间飞翔的鸟儿连接起前后景。这里是从正面观赏富士山的绝佳场所。
以上两图体现出一种悠闲的心境,富士山在舒缓的画面节奏中现身。而在下面两幅中,北斋明显加快了画笔铺垫场景的速度,风成了情节发展的推手。《隅田川关屋之里》中三名装束齐整的武士沿着之字形田垄策马飞奔,被风撩起的衣襟飒飒有声。我们虽看不见遮没在圆形斗笠下的面孔,却能通过坐骑飞扬的四蹄感受到骑手急切的心情。北斋用速度来表达时间的促迫,更炫的风出现在《骏州江尻》中,画面展示了北斋对风的完美控制力。阡陌纵横的田埂上,瞬间刮起的旋风将旅人携带的怀纸和头上的斗笠吹离了身,扬上了天,人们急忙按住斗笠弯下腰,免遭狂风的二次袭击。左侧前景中两棵瘦长的树倒向右方,让出了远景中岿然不动的富士山巅。而表现这一点,画家只用了一左一右两根孤线,简洁有力的空间感便跃然纸上。看了一辈子富士山的葛饰北斋果然出手不凡。由此可见,他善于利用几何形变化来整合现实中的风景,强化风景的意境,他的这一套构图本领迅速被另一位风景画的年轻天才学到了手。
歌川广重
最早的“公路片导演”
歌川广重比葛饰北斋小38岁,原名安藤重右卫门,其父在德川幕府下辖的消防组织中负责江户城的防火安全,也属于武士阶层。安藤重右卫门13岁时,父母相继离世,他顶替父亲入了消防队。出于对绘画的爱好,两年后,他拜入歌川丰广门下,利用业余时间研习浮世绘中的人物画。第二年经师傅同意,他改名歌川广重。由于仍在幕府效力,歌川广重于年8月随幕府官员赴京都向皇室进贡骏马和战刀。
从江户到京都的这条驿路称为东海道,全程.5公里,沿途要经过53个宿场(驿站)。歌川广重受命随同往返作画记录。有意思的是,虽然往返东海道只耗费了夏秋两季的时间,但歌川广重为了表现一路之上一年四季的美景,特地参考了当时出版的许多带插图的旅游资料,并借鉴西方绘画的表现手法,创造性地表现了沿途不同的景致、季节的差异和气候的变化。这样便成就了他于年发表的《东海道五十三次》系列,从而一举成名,被后世尊为浮世绘风景画大师。
歌川广重不仅借鉴了前辈葛饰北斋的许多表现手法,而且充分发挥了个人独特的创造力。毫无疑问,富士山是《富岳三十六景》系列中的主角,而《东海道五十三次》系列中的主角是驿站。歌川广重像一位擅长拍摄“公路片”的导演,用53个驿站串起了这趟风景之旅。
旅程的起点是坐落于江户隅田川上的日本桥。在第一幅作品中,歌川广重以淡彩渲染出朝霞漫天的景象,仿佛是在宣告漫长旅程的开始。桥面正中出现了从这里出发前往京都的大名行列,赶早市的民众挑着担子夹杂其间。
品川是东海道上的第一个驿站,也是前往东海道的旅人们与亲朋好友道别之地。道路两边茶馆林立,除了出发的旅人,也有专程到此游玩的江户人。画家采用最常见的对角线构图,随着大名行列的队尾带领观者向下一站进发。路上不仅要翻越多座高山,还要跨越多条河流。德川幕府为了自身防卫需要,许多河上不允许架设桥梁,旅人只好渡水过去,这些都被广重看在眼里,记在了纸上。他画六乡川渡口,将笔墨放在渡船和对岸等船的客人身上,对撑竿船夫的刻画尤为巧妙。在《小田原》中,他采用远景镜头交待渡河过程,而在《府中》,他改为近景镜头,把渡河时坐轿的妇女和在齐腰深河水中前行轿夫的神情与姿态画得清清楚楚。歌川广重笔下常见雨景,他能画出潇潇的暮雨,也能刻画肆虐的大雨。
歌川广重还擅长运用色彩表达温度。如他描写三岛驿站前清晨出发的旅客时,朝雾弥漫在三岛神社四周,墨色和蓝色的晕染恰到好处,令人感到这个早晨清冷异常。《蒲原夜之雪》也许是歌川广重所有雪景中最为精彩的一幅。画中描绘大雪中默默行走的三个旅人,仿佛能听到深夜踏雪的脚步声。东海道地处太平洋西岸,气候温暖,现实中恐怕极难见到如此大雪,画中的雪虚构成分大于真实。歌川广重常常虚实并用,他要展现的是心象的风景。
本系列最后一幅画了位于京都东山区的三座大桥。跨过桥,将近公里的东海道之旅终于要结束了。贺茂川从桥下缓缓流过,桥上人来货往,远处的东山似乎给人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喜多川歌麿
巨大商机下的美人绘
美人绘是浮世绘题材中最先受到市民阶层欢迎的题材。而其中的主角大多是那个时期的高级妓女花魁。17世纪初,德川幕府在江户建立稳固政权后,江户东北部吉原地区成为合法的“红灯区”。花魁容貌姣好,身价昂贵,普通民众难得一见,为浮世绘奠定了巨大商机。想赚钱的出版商将刻印作坊设在吉原周边,签约画师住在附近,专事美人画制作。画中花魁都是真名实姓,以满足大众好奇心。
18世纪末浮世绘进入黄金期,幕府政权的重商政策促进了江户城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的繁荣,美人绘需求量大增。在此影响下,喜多川歌麿后来居上,成为创作这一题材的佼佼者。在他之前,美人绘早已定型,形象趋于模式化,几乎千人一面。喜多川歌麿将以往浮世绘侧重于表现女性服饰和风俗姿态的描绘,转为以理想化的方式突出女性的自身美,同时还能表达出人物的微妙心理与表情差异,从而把握人物不同的性格和气质特征。为了达到这些目标,他开创出美人半身像构图。精致的五官配上精美的服饰及道具,传达出人物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推动美人绘迈入全新境界。
《当世踊子揃》系列最为著名。“踊子”指年少的舞妓,人物造型源自歌舞伎经典剧目《鹭娘》,讲一只白鹭化身为年轻女子的故事。在喜多川歌麿刻画下,这位年少的舞妓头戴一顶罩住一头秀发的花笠,帽子呈现出透明的淡绿色,发丝在这层如雾般的薄纱下根根清晰可辨,更显容光焕发,神采奕奕。再加上色彩雅致的服装,典雅之中蕴含现代感,达到了极致的传神美感。
除了传统的花魁和舞妓,喜多川歌麿还将平民少女题材更新换代,直接取自江户平民阶层,一经推出,风靡一时。其中的《高户美人六家撰》选取的艺伎、茶屋女、招牌少女等在江户地区具有极高辨识度。此外,歌麿还创意出12幅反映女性劳作场景的作品,名为《妇人手业十二工》,确立了他特有的典型双人配构图。这个主题无不围绕江户城市民生活,体现出日常生活的岁月静好。
除了美人绘,歌舞伎也是浮世绘常常表现的人物。歌舞伎是江户时代城市生活中最主要的娱乐之一。人们在闲暇时光纷纷涌向歌舞伎町观剧。随着剧目的人气高涨,导致演出海报、节目单等相关版画被人争相收藏,歌舞伎画市场形成了。其中最为出名的流派为“鸟居派”。创始人鸟居清信在17至18世纪之交首创以单幅版画表现歌舞伎演员像。他注重线条的表现力,以粗壮有力的造型配合变化多端的墨线勾勒,最早成为歌舞伎画样式典范。《中村源太郎之舞女》虽然没有落款,但根据线条特点,应属鸟居清信样式。中村源太郎是江户前期的歌舞伎演员,以扮演舞女见长。与鸟居清信齐名的画师鸟居清倍进一步完善了“鸟居派”的歌舞伎画风格。
长久以来,浮世绘成为日本艺术最为响亮的一张国际名片。这一盛行于江户时代的民间木刻版画艺术,题材包罗万象,表现技法生动新鲜,直观地记录了当时的世俗百态,成为一种穿越时空的艺术精华,在21世纪继续释放它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