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船

笑谈大明石臼陈友谅为何没吸取赤壁的教

发布时间:2025/5/4 11:43:17   

中国冷兵器时代数千年的战争史中,能称之为经典战役的水战少之又少,其中能以少胜多的定型战例更是凤毛麟角。恰好三国时代的赤壁之战和元末的鄱阳湖大战正是这种凤毛麟角的经典水战,而且其战术运用也高度的相似。作为失败方的曹操和陈友谅都是占据了兵力上的绝对优势,都是采用了铁索连环大船的水战战术,也都被对手用火攻之策所破,最终导致整个战局的败坏。而作为胜者的孙刘联军和朱元璋一方也是有着以弱胜强的高相似度,都是充分利用铁索连环大船战术的弱点,以火攻扭转了不利的战局。

这两场高度相似的水战战役,常常被后世的军事和历史爱好者们相提并论,讨论其战争中的得失。大多数人认为,陈友谅采用铁索连环大船战术是其在鄱阳湖战败的主要原因。这种案例有着赤壁之战的前车之鉴,陈友谅没有吸取曹操的教训,这才重蹈覆辙。然而陈友谅作为元末农民战争的枭雄之一,一生身经百战,尤其是水军最为强悍。他不会连大名鼎鼎的赤壁之战都没听过,又怎么会选择铁索连环大船这种战术呢?况且他身边也有不少沙场宿将,尤其是张定边这种智勇双全之辈,难道他们也不知道赤壁之战的事情?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赤壁之战作为三国时代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水战经典,历代兵家的必修课。数千年以来,这一战的胜负被后人不知讨论了多少次。铁索连环大船的计策早已成为军队大小头领的必修课,所以他们对其优劣的理解远不是普通军事爱好者能比拟的。在与朱元璋进行鄱阳湖决战之前,陈友谅和他的军事团队能选用这种在赤壁之战中失败的战术,自然是有其扬长避短的手段的。实际上我们从中国古代水战战例分析来看,铁索连环大船并未因赤壁战败而被兵家抛弃,反而在后来一千多年中越发壮大。

铁索连环大船其实很简单,就是用铁索把大船连接起来,中间缝隙铺上木板加固,使这些船只被捆绑成庞大的水面浮岛。由于体积庞大,船只之间紧密相连,形成了很好的抗风浪效应,使得不熟悉水战的军士也能在上面作战,而不受晕船的影响。除此之外,这种比较平稳的水上作战浮岛也让弓箭手能够有更高的命中率,在后勤补给、接舷战、重型攻城武器等方面也比普通的大船更有优势。即便是我国古代水战利器楼船,面对这种庞大的联合船队也处于劣势。这种船队最大的规模甚至超过郑和的宝船,可以在海面上形成可移动的水面堡垒。

当然这种战术也有它的弱点,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大船被铁索连环后机动能力不足,面对火攻时容易引发火势蔓延,进而造成全军崩溃。赤壁之战周瑜便是利用这个弱点,以火攻的方式破了曹操的铁索连环大船,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然而自赤壁之后,这种战术并未消亡,千年以来越做越大,到南宋末年发展到顶峰。这些年中这种战术应用了无数次,并未再次出现火烧赤壁的情况。直到鄱阳湖大战,陈友谅才重蹈覆辙,被朱元璋的水军火烧了战船。从这种情况下,似乎火烧连环战船在水战中的频率是极低的。

两次火烧战船相差一千余年,这中间唐宋等朝代的将领不可能不知道连环大船的弱点,可是并未发生过火烧连环战船的战例。实际上从连环战船战术最巅峰的南宋时代来看,火攻之策的成功率极低的。忽必烈时代元军攻打南宋时,就发生了不少元朝水军与南宋水军的水战,相当大的部分还是在海面上发生,当时南宋水军用的就是铁索连环战船。南宋在陆地上打不过元朝,甚至把朝廷都搬到海上的铁索连环战船中,美其名曰“海上行朝”。而南宋这“海上行朝”规模远不是陈友谅那击败艘小船能比的额,那是数千艘战舰组成的海上浮岛。

这“海上行朝”上不但能够打仗,还能满足上面近二十万人的生活。上面有着完整的分工,文臣武将各司其职,发挥出了强大的水战实力。为了让乘员不至于在长期的海上航行中,因缺乏维生素而导致败血症,“海上行朝”还安排士兵在甲板上铺上泥土种植蔬菜瓜果。这种具备相当完整功能的铁索连环大船,是这种战术最为终极的形态。因此,元朝水军成百上千艘战舰在海上围攻都拿不下来,面对这种庞然大物一败再败。在这过程中元军统帅张弘范也不是没用过火攻之策,然而并没有什么X用。

这种巅峰状态的铁索连环大船有着完备的损管技术,所谓的火攻之策毫无办法。本身船只在制造之时便刷上了不易燃的漆料,出海后还不断的在甲板和船身上涂抹海水混合的泥浆,这些材料成为防火的重要措施。在灭火方面也准备很各种器材,有专门的消防灭火部队。元军统帅张弘范模仿周瑜搞过不少次的火攻,结果只是千里送人头。这种先进的海上损管和防控技术在当时已经独步全球,明末时“海上马车夫”荷兰的船队都还没有这种水平。因此在与郑芝龙称争夺南海霸权时,荷兰船队最怕的就是郑家的纵火船。

正是有了这种划时代的防火和损管技术,铁索连环大船在唐宋得到广泛应用,水军将领们一点都不担心重蹈赤壁之战的覆辙。这种技术后来还用在郑和的宝船上,保证了这只纵横七海的船队,在当时独步全球。正是有了这样的安全保障,陈友谅选择用铁索连环大船对付朱元璋的水军,是最为恰当的选择,也能够发挥出他六十万大军的数量优势。然而世界上没有完美的战术,铁索连环大船火攻的弱点可以被技术革新所弥补,但坚固的堡垒永远是从内部攻破的。从赤壁之战、崖山之战和鄱阳湖大战来看,攻破这个战术的关键还是在内应上。

赤壁之战中,周瑜安排黄盖诈降曹操,在艨艟斗舰中暗藏火油、硝石、硫磺等易燃物,冲击曹操的铁索连环大船。崖山之战中,张弘范安排投降的南宋将领趁着南宋取胜后的松懈潜入“海上行朝”,策动船队上南宋将士反叛,然后里应外合接应元朝水军登上铁索连环大船。而鄱阳湖大战中也是如此,朱元璋派出了原属于徐寿辉的降将三十五人,以丁普郎为头领诈降陈友谅。丁普郎等人带着纵火船队冲入陈友谅的铁索连环大船之中,一边纵火,一边杀掉灭火和损管的军士,使得火势能够迅速蔓延和失控。

当然这些内应中除了黄盖外,其它人都没有什么好下场。帮助张弘范攻破海上行朝的南宋降将奉忽必烈命令,带着这个庞大的船队攻打日本,然后在西太平洋的飓风中灰飞烟灭。丁普郎等诈降陈友谅的三十五人全部在鄱阳湖大战中战死,跟随诈降的数千士兵也没剩下几个,都成了战争中的炮灰。

铁索连环大船这种战术是我国古代水军战术中最为巅峰的存在,其强悍的战斗力堪称水面霸主。正面攻破此战术,除非具有相等体量的铁索连环战船。除此之外只有选择牺牲内应的策略,用火攻手段。如果遇到组织纪律性高的水军,或者水军统帅警惕性高,这招也只能千里送人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869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