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船

商科教育如何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

发布时间:2022/9/12 16:30:09   

培养方案的内在逻辑应遵循基于OBE理念反向设计,从需求(包括内部需求和外部需求)开始,由需求决定培养目标,由培养目标决定毕业要求,再由毕业要求决定课程体系。“需求”既是起点又是终点,从而最大程度上保证教育目标与结果的一致性。

培养目标是专业学生在毕业后3~5年内所应达到的职业和专业成就的总体描述,是-一种宏观的、定性的描述;毕业要求,也称培养规格或核心能力,是指学生在毕业时所应具备的能力,必须是明确、具体、可测量的,是一种定量的描述。

高校依据使命设定学位项目的人才培养目标。AACSB并不期望各商科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相同的。相反,AACSB希望各高校能就它们所处的情况决定适当的目标定义及评量方法。由于不同高校的使命、对学生的期望、学生的组成结构以及高校可提供的教育条件与水平等因素的差异,人才培养目标应有一定程度的不同。

首先,组织校内老师就国内外同类专业的培养情况、新商科专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等问题在对兄弟高校、毕业生及行业(用人单位)、在校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和行业企业专家深入研讨,科学确定学院层面商科人才培养的通用核心能力。前面曾对地方高校商科人才通用能力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领导和决策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是地方高校具有共识的四项通用能力。其次,各专业围绕高校确定的商科专业人才核心能力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形成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最后,各专业还需将本专业的毕业要求逐条细化为可落实、可评价、有逻辑性和专业特点的指标点。之所以要做分解细化,是因为各专业毕业要求既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保证,又是专业构建知识结构、形成课程体系和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需要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分解落实,以引导教师有针对性地教学、学生有目的地学习。

从操作方式上,主要以头脑风暴或团队列名等方法对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进行研讨,从多到少,逐步精炼。

从文字表述上,人才培养目标可以分为两部分描述,第一部分描述目标定位,即对本专业人才的核心素养、服务面向的专业领域、职业特征(可从事哪些工作)和人才定位(什么类型的专业人才)进行总体描述。第二部分描述目标内涵,反映毕业生发展预期,体现专业特色和优势,即对本专业毕业生在正常情况下毕业后3~5年内能够承担的社会与专业责任等能力特征(包括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竞争力和职业发展前景)进行概述。毕业要求及分解指标的表述建议参考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清晰定义学生的预期学习成果。

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确定后,接着基于此进行反向设计,设置课程体系,规划课程图谱。首先,课程体系包括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对于显性课程(第一课堂),需要全面梳理专业课程内容,整合课程资源,削减对毕业要求支持度不高的课程,淘汰“水课”、打造“金课”,防止“因人设课”。具体操作上可以采取说课的形式,让专业教师对已开设的课程一一剖析,研讨课程目标和新的培养目标及毕业要求分解指标点的对应关系,完全对应的保留、部分对应的改造、不对应的删除、没有对应的增设课程。

最终,形成课程与毕业要求分解指标点一映射、逻辑贯通的课程图谱。确保各项毕业要求都能从课程矩阵中找到其落实的课程、方式及落实的程度,即针对毕业要求,做到课程体系能够形成支撑,课程教学能够实现支撑,课程考核能够证明支撑。

对于隐性课程(第二课堂活动),主要是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的各种有教育意义的实践或素质教育活动,也应纳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科学设计有效衔接第一课堂。因为尤其是态度、价值观等非认知目标不仅可以通过课堂教学,也可以通过大学所组织的各种课外活动达成。如各专业可基于自己的专业特点设计社会实践活动、核心技能大赛、创新创意创业活动等,引导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成才就业。

其次,针对新时代商科人才培养的需求,各专业应认真思考消费升级、互联互通、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共享经济等产生的新变革,需要打破以学科、教材和教师为中心的局限,把握对学生的价值引领、知识应用、能力培养的主线,以主修课程体系体现其专业,以丰富的选修课程来实现学生个性的自我规划,鼓励文理交叉、理工渗透、工管结合、课内外互补,构建起面向新时代需求的、具有鲜明全面育人特色的专业主修课程体系和灵活多样的选修课程体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172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