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年,中国汽车产业面临的压力进一步加大,新车产销量与行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均呈现负增长。在中国车市遭遇“寒冬”的同时,零部件行业也遭受着严峻的考验。但事实上,新车销量低迷只是一个导火索,既反映出汽车产业链上下游唇齿相依的紧密联系,又将行业本身存在的问题置于“放大镜”下。春天是希望的季节,年一开春,本专刊编辑部就此推出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现状调查系列报道,希望在车市持续下行和“新四化”全面来袭的新背景下,多方位、更深入地了解企业发展现状,通过不同角色采访对象的遭遇和所思所想揭示行业共性问题与挑战,并就此探索零部件产业转型升级的未来。系列报道的第一篇,是从一份调查问卷展开的。岁末年初,我们向多家零部件百强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发放了问卷。受访者反响积极,就问卷中的行业焦点问题进行了匿名回复。管中窥豹,结合多方采访,我们发现这份调查问卷确实反映出一些零部件企业面临的挑战,一些调查结果甚至让我们对行业现状有了一个更新的认识。但需要指出的是,这只是系列报道的开篇,反映的问题难免有仅从自身角度出发的情况。未来,我们还将其他角度对这个话题进行报道。年已经远去,但市场的“寒冬”并没有随之消退。当下,我国汽车产业面临经济下行、结构性调整和应对疫情三重挑战,今年车市的整体走势将受此影响。对于零部件行业而言,形势不容乐观。事实上,近一两年来,沃特玛、国能电池、国威科技、信义集团等一些有市场知名度的零部件企业已相继倒下,而拉垮它们的几乎都是资金链的断裂。当然,这只是表象。在汽车行业下行的背景下,零部件企业整体承压情况究竟如何?《中国汽车报》记者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邀请我国部分零部件百强企业的主要负责人作答,从中进一步了解行业现状及面对的问题与挑战。压价、延期付款成为普遍现象参与调查问卷的企业,规模分布比较符合我国零部件行业的现状。其中,年销售额在29亿元以下的最多,占55%;亿(含)~亿元的企业占比为20%;随后是年销售额在50亿(含)~99亿元的企业,占比达15%(见图1)。在这些企业中,回答“预测本公司年营收是否同比增长”问题时,认为“一定增长”的为15%,35%的企业认为“可能增长”,有40%的企业预测营收“可能负增长”或“一定负增长”。进一步探究原因,在回答“选出您认为可能影响年公司经营状况的因素(可多选)”问题时,有九成的企业负责人归因于“汽车市场整体下行”,排在第二位的因素是“付款周期变长”(55%),排在第三位的因素是“原材料价格上涨”(45%)(见图3)。而在问及“您认为整车企业是否将来自市场的压力转嫁到零部件企业”时,90%的企业认为“有”。在问到“整车企业传导自身压力的具体形式包括哪些(可多选)”时,最常见的为“压低采购价格”(80%),其次是“延长付款周期”(65%),“其他财务手段”和“拖欠货款”并列成为(35%)排位第三(见图4)。参与调查问卷零部件企业的短期“应对方式”也有非常高的集中度,大部分选择多管齐下。七成的企业选择“缩减员工数量”进行应对,有45%的企业选择“降低产能”,另有30%的企业选择向银行借贷来渡过难关。而当零部件企业被问及“您认为应对汽车行业压力的长效机制在于”问题时,企业的反应更具一致性,有75%的企业选择“整车与零部件企业共同化解”,同时有70%的企业选择“零部件企业研发转型”,而“向生产要素价格更低廉地区转移”仅占10%的比例(见图6)。第一难:“剪刀差、两头压”一家大型铸造企业的负责人告诉记者:“材料价格的波动对于企业的影响非常显著。废钢的价格在高位运行,生铁的价格更是一路高涨。原材料价格高企严重影响了成本控制。作为零部件企业,我们对于原材料企业没有任何议价能力,即使一百个不同意涨价,也只能被动接受。”然而,这仅仅是剪刀的一面刀刃。“下游企业及汽车制造商对我们的产品价格,却没有因原材料成本激增而做出相应的上浮调整,而是连年降价、连年要求折扣返利。一边是上游企业原材料成本的刚性上涨,另一边是下游企业对我们产品采购价格的压低。我们夹在中间,真的是非常无奈且被动。”该负责人这样说道。“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困扰也发生在我们所在的细分行业。”一家电机企业的负责人向记者坦言,“永磁体及其原材料价格,在年下半年大幅上涨,给企业带来的压力不言而喻。”“如果说单纯因为原材料价格上涨、制成品价格受限造成的压力,还相对比较好应对的话,那么随之附带出现的‘账期错配’简直就是一记‘当头棒’。”一家转向系统企业的负责人向记者表示,“上游原材料企业供货款非现金不可,而我们配套的车企不仅仅沿用‘3+1’(交货后一个月开票,挂账三个月后付款)的付款模式,年更多使用远期承兑汇票结算支付。一边要现金,一边却给票据,夹在中间的零部件企业因此付出了巨大的财务成本。”第二难:环保风暴“一刀切”“我们真心实意地拥护环保政策,没有任何人希望生活在一个污水横流、废气四溢的环境中。我们不仅要发展,更要保证可持续发展。这些年来,通过治理,我们确实感受到环境在变好。”前述电机企业负责人发自肺腑地支持环保政策,“但是,某些部门‘一刀切’式的执法方式,对企业的经营活动造成了一定的伤害。”一位在全国多地设有生产基地的“三电”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有些时候当某超大型城市的空气污染指数达到某一警戒指标时,周边省份的工厂‘整齐划一’地接到命令停工。那些对环境具有一定污染的企业停工,我们认为是合理的;但像我们这种废气、废水全部达到环保标准的企业,也被无差别地划入停工范围内有些不妥,至少应该对不同行业、不同环保等级的工厂区别对待。”“周围一些企业由于建成时间较早,环保设备比较落后甚至缺位。我们支持这样的企业进行环保改造;没有条件改造的,我们也支持相关部门对其采取相应措施;但也需要考虑不同企业的差异,‘一杆子打翻一船人’的做法,对行业的伤害不小。”上述负责人称。“有些地方,环保执法搞‘一刀切’,一提起铸造厂,就认为是高污染、高排放企业,频频限停,使合规的企业也陷入困惑和迷茫。”一家铸造件企业的负责人对记者说,“铸造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行业,现在运营的正规铸造厂,大多是环境友好型工厂,污染很轻,高频次、长时间的限产停产,既影响企业收入,又影响员工收入。”第三难:招人难、留人亦难“招人难、留人难。”一家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很难想象,劳力工在中国有朝一日也会短缺。”“现行《劳动法》对于员工的保护是相对周全细致的,对于企业这样的用人单位要求也更加严格。”上述企业负责人称,“有些员工在入职时为了短期个人利益与企业协商保障性待遇的解决,但在职几年后或离职时,却以此为名向企业追索发起仲裁。”零部件企业在人力领域不仅仅面对一些“老问题”,随着近几年行业的飞速发展,也开始遭遇一些新挑战。“近几年来,新能源汽车行业飞速发展,带动资本对这一领域非常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yy/7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