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船

首次集中应用看三峡库区国家级水上搜救演

发布时间:2023/11/26 13:25:13   
11月15日,在长江重庆涪陵段长约米,宽约米的水域上,举行了一场集落水人员搜救与遇险人员转移、船舶灭火救援、船舶溢油处置、航道应急抢通、深潜设备远程快速投送、沉物打捞,这6个科目的国家级水上联合搜救演习。值得注意的是,本次长江干线水上联合搜救演习在国内首次集中应用了一大批高新技术和装备,如航道多波束扫测、自主遥控水下机器人、工业级消防救援无人机、智能救生器等。红星新闻记者获悉,长江干线货运量已连续10多年稳居世界第一,年长江干线货物通过量达26.9亿吨。目前,5万吨级海轮可满载直达南京港;南京至武汉可通航吨级海轮;武汉至重庆中洪水期可通航吨级单船和万吨级船队;重庆以上可通航吨级船舶。不过,在长江这条世界级的“黄金水道”上,险情时有发生。据统计,近3年来,长江干线共组织救助遇险船舶艘次,救助遇险人员人次,救助成功率98.43%。成功处置了涪陵滚装船“和济”轮触礁、“长江观光1”客轮巫山神女溪触礁、“”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长舟6”载货汽车滚装船火灾等多起重大险情。“本次演习科目针对性强,科目设置紧密结合了三峡库区成库以来的船舶种类多、通航密度大、船舶大型化等特点,也汲取了近年来应对水上突发事件典型案例的经验。”中国海上搜救中心副主任卓立介绍说。无人机、无人船齐上阵水上救援灭火出奇兵11月15日上午10时,演习开始。在波光粼粼的江面上,一艘满载乘客和车辆的滚装客船正沿涪陵江段北岸上行,船员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着,乘客们惬意地倚靠着护栏饱览江上美景,但没想到危险正一步步临近……一艘下行集装箱船驶来,与滚装客船发生碰撞,出现人员落水,船舶起火、燃油外溢、集装箱沉没等模拟险情。接到报告后,重庆市水上搜救中心立即对险情做出研判,迅速调派附近救援力量赶赴现场实施救助。演习现场大屏幕上,准确显示着通过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定位,并经长江干线北斗卫星地基增强系统修正后形成的高精度位置信息的救援船舶实时位置。无人机为落水人员投放救生圈此时,救援船艇拉响着警笛,犹如离弦之箭,全速驶向事发水域。同时,多架携带了救生设备的救援无人机从岸边起飞,迅速抵达江面上的落水人员上空。一个个橙色的救身圈从天而降,让落水人员转危为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滚装客船甲板上装载的货车突发火情,船员利用手提灭火器、消防水枪开展自救。“现场情况十分危急,随时可能有爆炸的危险”,演习现场传来急促的呼喊声。在此危险场景下,救援人员急需侦察清楚现场火情,部署消防灭火。此时,现场指挥部指令无人机前往探明火情并协助灭火。随着螺旋桨高速转动发出的轰鸣声,携带干粉灭火装置的大型工业级无人机抵达滚装客船上空,将大量干粉向起火点喷射。多功能消防船进行水面火灾扑救据介绍,该无人机是集消防、救生、投送、检测于一体的工业级无人机。该机最大起飞重量80公斤、最大载重40公斤,最长续航时间25分钟,可抗7级大风,最大飞行高度米。水平发射10公斤物资有效射程大于米,垂直抛投25公斤物,水平垂直喷射药剂距离超过10米,平缓水面拖拉漂浮物体重量大于公斤,可同时完成侦察、灭火扑救、设备投送、牵引拖拽等任务。与此同时,一艘M75型安防巡逻无人船也迅速向事发现场抵近,实施近距离侦察任务。据介绍,这艘无人船船长5米,仅重1吨重,吃水0.3米,最高航速高达30节,且具备自扶正能力,特别适用于执行危险性高、重复枯燥的侦察及巡逻任务。在演习现在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无人船载光电系统传回的画面,从中可以清晰看到船只受损的情况、船只周围的水文信息、气象信息等。“无人机作为一种新型搜救设备,具有成本低、机动性强、操作便捷等优点,可以和船舶协同进行水上搜寻,有效扩大搜救范围,降低了水上搜救风险。而利用无人船实施快速抵近侦察的手段,省去了集结人员和设备的时间,并可以迅速响应掌握现场情况的需求,为救援工作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为调查工作留下了重要的现场资料。”交通运输部救助打捞局副局长张建新说。沉入江底如何找?航道多波束扫测、水下机器人显身手按照演习设置,集装箱船在调整倾斜状态时,装载的集装箱突然掉落水中。此时,指挥部命令长江重庆航道局的“渝道测”沿河心上行,前往事发水域开展扫测。“渝道测”轮是一艘配载有先进多波束测量系统装备,集水下目标扫测和定位、数据后处理及分析功能的综合专业测量船。据介绍,多波束测深系统是一套由多传感器组成的复杂测量系统,主要由多波束声学子系统、辅助设备、数据实时采集处理系统和数据后处理软件四部分组成。一次探测就能给出与航向垂直的垂面内上百个甚至更多的水底被测点的水深值,从而能够精确、快速地测出沿航线一定宽度内水下目标的大小、形状和高低变化,实时描绘出水底地形的三维特征。无人船实施近距离侦察红星新闻记者通过大屏幕看到,数据处理中心调取最新电子航道图和三维航道扫测成果图,并把相关资料发送至“渝道测”轮。同时,测绘人员运行多波束扫测系统开展扫测。随后,工作人员将通过扫测影像图确认可疑物的位置和水深等信息,然后与三维航道扫测成果图叠加,从而科学分析确认目标。通过“渝道测”扫测结果,河心及南岸侧水域各发现一个疑似沉箱,为确保船舶航行安全,需要进一步确定沉物位置,以便为抢通航道和打捞沉箱提供依据。随后,搭载水下机器人的“渝道标”迅速前往疑似沉箱水域进行进一步核实。到达事发水域后,工作人员将河豚IV-A型水下机器人投放入水,不久便确定了沉箱位置。据演习现场介绍,该设备轻便小巧、操作简单,配置4台推进器,可在水下米范围内自动定向定深作业,并能搭载机械手、声呐、高清摄像头等装置,满足多种水上、水下作业环境。在年“10.28”万州公交车坠江事故中,该型设备配合水下多波束测量系统最终确认了水下车辆位置,为后续打捞工作提供了充分保障。张建新介绍,“机器人相较于人类的最大优势,在于它可凭借各种设备,前往人无法进入的危险场地开展侦查等作业,极大提高了人员安全性。它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工作水深大、探测距离远等特点,可快速完成大范围探测搜索、定点探测观察等任务,极大节省了作业时间。”我国具备完成水下米深度各种复杂作业能力发现沉箱位置后,演习现场播报:普通空气浅水的极限深度为60米,而尚未打捞出水的集装箱所在位置位于水下80米处,大大超过了空气浅水的极限深度。现场指挥部决定请求上级支援,调派深潜设备赶赴现场实施打捞作业。工作人员将水下机器人投放入水接到支援请求后,中国海上搜救中心立即指令上海打捞局携带深潜打捞设备赶往涪陵协助打捞。上海打捞局接到中国海上搜救中心指令后,立即启动了应急响应。各部门人员按照部署,快速交代任务,发动车辆,清点深潜作业物资并装车。“潜水作业是海上抢险救捞最主要的水下作业方式,无论是沉船打捞、水下抽油、水下救援以及应急抢修等,都要依靠潜水员实施水下作业。”张建新介绍,饱和潜水技术是水下作业能力最强、可持续作业时间最长、技术要求最高、安全保障最好的潜水技术。它不仅大幅度的拓展了潜水作业的深度和潜水作业的时间,而且作业安全性好、作业效率高,与航天技术一样,其意义是拓展了人类的生存发展空间。自航式收油船清理水面溢油据介绍,上海打捞局先后研发了米、米饱和潜水成套技术并形成了实际作业能力,目前上海打捞局专业团队正在向米饱和潜水进军。中国海上搜救中心副主任卓立介绍,在救捞能力建设方面,目前,交通运输部配备救助打捞船舶艘、专业救助直升机20架,可根据季节气候变化及海上运输情况,及时调整专业救助待命点。此外,交通运输系统饱和潜水成套技术从无到有、由浅入深,具备完成水下米深度各种复杂作业能力。沉船打捞综合能力已达米以浅,整体打捞吨位达到8万吨以上。海上溢油应急清除、回收、水下抽油技术能力持续提升,一次溢油综合清除回收能力单船达到吨,水下抽油作业深度达到米。红星新闻记者张炎良陶轲重庆涪陵摄影报道编辑郭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6020.html
------分隔线----------------------------